第282章 權力的驗證
關燈
小
中
大
第282章 權力的驗證
帝崩,天下當居喪。
皇帝是病侵年久,風疾十數載,更兼近兩年來屙瘵彌重,並非驟然駕崩,因此一應天子大喪的梓棺並典儀早已備下。
別說各署衙提前有所預備,就連皇帝本人,都為自己提前安排過許多喪儀之事。
故而,在皇帝駕崩後,紫微宮中雖則即刻哀哭遍地,但還算有條不紊。
尤其是皇帝駕崩之時,天後與諸位宰相皆在,更不會令皇城中先就生出慌亂不堪之事來。
五位宰相內,尚書左仆射劉仁軌此時正留守西京長安。
百官之首並不在。
好在其餘四位宰相,彼此間共事更久,甚至如王相和辛相,那真是從數十年前的貞觀年間,王神玉還在司農寺時,就一個坐在戶部要賬一個到處躲賬了。更不必說除了辛相之外,剩下三位宰相,都是出自吏部,曾經有數年間朝夕共事,當真是默契深遠。
在確認了皇帝龍馭賓天後,幾位宰相甚至沒有再用言語交流,而是迅速各司其職。
姜沃就留在貞觀殿天後身側,王神玉作為中書令去安排人召請諸皇子、公主、準備宣皇帝遺詔事;辛相與裴相,則負責安排百僚與六部相關事宜,尤其是與喪儀關系更重的太常寺、禮部、太史局。
姜沃是一直陪在貞觀殿天後身旁,看著崔朝作為太常寺卿趕來。
他身上的紫袍,已然被早就備好的喪服所替代。
相伴多年,姜沃也從未見過崔朝這般行事——大到掌整個喪儀禮制事條,小到本該太常寺從九品的太祝應該做的為皇帝入薦香燭,整拂神幄,崔朝事無巨細,盡數悉心料理。
似乎人是不需要休息,也不需要停下的。
如此,一夜過去,帝體入梓棺,靈柩停於早已預備好的莊敬殿。
自次日起,天子大喪,文武百僚皆需於喪儀之上晡臨致奠。
**
冬日的清晨來的晚。
外面的天還是漆黑一片,群臣都已經在禮部與太常寺的安排下,有序在莊敬殿外跪靈。
因是天子駕崩,這時候諸臣工誰都不敢惜力,生怕哭的不夠淒慘,來日成為罪名。
故而哭聲震天。
比起外面的各色嚎哭,莊敬殿側殿,天後只是靜靜坐著。
她面前擺著一個瓷瓶,細長的白玉瓶裏,插著許多金黃色的稻穗。
媚娘的手落在玉瓶上。
這是從前占城稻剛育種完畢,李仙師自邊境送了些曬幹的稻穗回來。皇帝為此事大為欣慰,就找了個白玉瓶,將稻穗插了起來。
還與皇後道:“媚娘,以後司農寺每育出一種,朕便往裏插一支新的稻穗。”
“媚娘,你可得把這個玉瓶給朕留好了。”
她留下來了。
其實哪怕是曬幹的稻穗能保持數年不變,但也並非永存之物。經年過去,最初的稻穗早已雕零碎落。這白玉瓶裏的金黃色穗子,其實已經換過數回了。
世事更疊,時光碾過,便是如此。
媚娘撫了撫光滑的玉瓶:她失去的是親人,是丈夫,亦是的友人與同路人,甚至某種程度上,也算是老師。
*
屋內寂靜若無人,但並非無人。
媚娘能感覺到近在咫尺的人。
彼此無需交談亦令人心安。
甚至,因知道接下來這條無法避免的荊棘血路有人同行,天後才會放任自己,在這痛失親人之際,在這朝堂亂局將要撲面而來之際,還能夠獨自安靜地坐上一兩個時辰,以緬懷以靜心以暫歇。
畢竟……
聽著外面震天響的嚎哭聲,媚娘開口了:“這裏面許多人,只怕是被懸而未決的儲位急哭的。”
皇帝直至駕崩,也沒有正式下詔冊立太子,那許多朝臣就在眼巴巴等遺詔宣布新帝了。
在等著新的朝代,出現新的朝堂新的機遇。
這便是政局,多少人畏懼,就有多少人期盼一朝天子一朝臣。
尤其是周王府和殷王府的屬官們,現在緊張的都快要暈過去了——歷朝歷代的經驗告訴他們,潛邸舊臣那就是飛黃騰達的代名詞啊。
都盼著自家親王,是被選中的天子。
天子……
這一刻媚娘與姜沃對視,同時想到了這個詞。
何為天子?
“皇權天授。”媚娘似乎是疑問,又似乎是肯定:“那誰才是那個天。”
是能夠決定皇位歸屬的人。
*
皇帝在貞觀殿前驟然倒下之時,正是日落時分。
夕陽如血。
是夜,媚娘親眼看著梓棺封合,聽著那沈悶落定之音——媚娘忽然清楚地感覺到,那棺中帶走的,不只是半生的許多過往,更是一部分自己。
到這裏了。
留下來的,是與昨日截然不同的人。
此時,再無旁人的殿內,天後擡眼看著眼前陪伴了她大半生的宰相:“我欲為自己更名。”
她不想再用武媚娘這個名字了。
眼前人亦如從前許多年諸多事一般,既理解她的意思,也從來毫無猶豫地支持她:“好。”
天後像是在征求意見,又像是決定:“你與我一並改名,如何?”
依舊是——
“好。”
外面依舊是哭聲震天,還夾雜著有的朝臣為了顯得自己悲痛,而格外刺耳的嚎哭。
但天後置若罔聞,她耳畔只有這個‘好’字,清晰可辨。
燭火映在天後眼中,流光溢彩:“既如此,我來好好想兩個名字。也好來日寫在詔書之上。”
何詔書?
自是皇帝登基之詔。
天後起身,往門外走去,去面對翻天覆地的朝局,去面對註定的風浪。
姜沃亦隨之起身。
她望著天後的側顏——這幾年來,先是太子過世,如今又是皇帝駕崩,天後的面容上,不可避免的,看到一些歲月與歷經世事的痕跡。畢竟,她們都是已過五旬之人。
不過……都來得及!
姜沃想起史冊之上,武皇廢掉中宗李顯,正式臨朝稱制大權在握之時,是六十歲整,而真正登基為帝,卻又是七年過去了,是六十七歲才正式稱帝。
每每想到年歲之事,姜沃都要感慨:好在武皇出廠即為頂配,實在高壽,又身體素質絕佳——
不然多少皇帝,根本活都活不到這個歲數。
然而武皇在這個年紀登基不說,還能夠精力旺盛大權在握政令均由己出,又做了十五年皇帝!
而這一條時間線……
姜沃依舊看著天後的側顏,實不必蹉跎至此!
因她並非孤身一人。天後身邊不只有她,還有更多的人。
走至殿門口,天後停下來,轉過頭來長久凝視姜沃。
見她眼底依然是無改的堅定。
天後原想說與她,你應當明白的,這一步走出去,若是不成……那麽不管你曾經有過什麽樣的功績,做了多少年的宰相,將來史冊之上,可就做不成什麽李唐的淩煙閣功臣了。
推開這扇門,她們的榮辱,不,是生死,都會綁定在一起。
你要與我一並走出去嗎?
天後還沒有問出聲,就見姜沃已經擡手,放在了門上,目光回望她,顯然是等她開口,就推開門扉。
不必開口再問了。
天後頷首:“好,那就按咱們之前定好的三步來走吧。”
*
是的,三步。
稱帝,從來不是一拍腦袋,宣布“朕登基了”,就完了的事情。
越是大膽的戰略,就需要越是小心的戰術。在這件事上,決不能莽。姜沃與媚娘定下的步驟,依舊算是溫水煮青蛙。
姜沃曾經長久地思考過這個問題,更從系統中看了許多史料,包括武皇本人的。
她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。
在之前,她好像弄錯了一個很重要的因果關系——
事情還是要從李培根說起。
史冊之上,李敬業的揚州起兵,雖然沒有給武皇的統治帶來什麽根本性的危機,但因其一舉拿下揚州號稱三十萬大軍聲勢浩大,更因為駱賓王那道出名的檄文,導致這場叛亂實際作用不大,但名聲很大。
後世人,許多不了解這場叛亂的細節,但因武皇本人夠出名,以及駱賓王千古檄文傳世的緣故,倒是多少都聽說過這場叛亂。
姜沃曾經也是不甚了解的人之一。
她從前一直以為,是因為武皇稱帝(或是欲稱帝),李敬業才起兵造反,而後又有很多李唐宗親起兵造反。他們反的是武周一朝。
直到更細致的分析過後,她才發現,不是這樣的。
這些造反,並不是阻攔武皇登基的絆腳石,相反,甚至可以算是武皇登基的助力!
因李敬業是在太後臨朝稱制不久,朝政未穩就起兵造反,且打出旗號,讓太後還政李唐。
並非是在武皇登基以後。
為何?
因最初的時候,所有人還看不清楚,臨朝稱制的太後,到底有多大的權力!
所以,才會有挑釁和試探。
姜沃想起了自己的系統,她的系統會把她掌握的權力量化,然後發給她相應的權力之籌。
但現實中沒有系統和數據。
天後是一直在攝政沒錯,但皇帝一直在,故而天後的權柄永遠是居於次位的。人人都知道天後掌權,宗親們攻訐天後,也會說‘中宮權重,宜稍抑損’。
但是……所謂的‘中宮權重’,到底有多重,其實是個模糊的概念。
甚至連天後自己,都不能夠完全確定。
她握著的權力,她掌握的人,有多少完全屬於她。
但反對的聲音,甚至是造反的亂象,反而就像系統之於姜沃一樣,實實在在稱量出了天後的權柄!
對旁的帝王來說,都是先有‘名正言順之位’,才逐漸掌握權力。就像當年的皇帝,是先登基,再逐漸從長孫太尉手中奪權。
但對武皇來說,她這一生,註定走的就是與所有帝王不同的路。
她是先證明了至高之權,才走上了至高之位。
*
現在,她們將要去一步步驗證,不,是證明,天後的權力,是至高無上的。像是系統裏一個明確的數據。
需要天下人都看到,都明白。
她們所制定的三步,全部都是圍繞著此中心展開。
姜沃推開了門。
如今,她們將要走出第一步了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帝崩,天下當居喪。
皇帝是病侵年久,風疾十數載,更兼近兩年來屙瘵彌重,並非驟然駕崩,因此一應天子大喪的梓棺並典儀早已備下。
別說各署衙提前有所預備,就連皇帝本人,都為自己提前安排過許多喪儀之事。
故而,在皇帝駕崩後,紫微宮中雖則即刻哀哭遍地,但還算有條不紊。
尤其是皇帝駕崩之時,天後與諸位宰相皆在,更不會令皇城中先就生出慌亂不堪之事來。
五位宰相內,尚書左仆射劉仁軌此時正留守西京長安。
百官之首並不在。
好在其餘四位宰相,彼此間共事更久,甚至如王相和辛相,那真是從數十年前的貞觀年間,王神玉還在司農寺時,就一個坐在戶部要賬一個到處躲賬了。更不必說除了辛相之外,剩下三位宰相,都是出自吏部,曾經有數年間朝夕共事,當真是默契深遠。
在確認了皇帝龍馭賓天後,幾位宰相甚至沒有再用言語交流,而是迅速各司其職。
姜沃就留在貞觀殿天後身側,王神玉作為中書令去安排人召請諸皇子、公主、準備宣皇帝遺詔事;辛相與裴相,則負責安排百僚與六部相關事宜,尤其是與喪儀關系更重的太常寺、禮部、太史局。
姜沃是一直陪在貞觀殿天後身旁,看著崔朝作為太常寺卿趕來。
他身上的紫袍,已然被早就備好的喪服所替代。
相伴多年,姜沃也從未見過崔朝這般行事——大到掌整個喪儀禮制事條,小到本該太常寺從九品的太祝應該做的為皇帝入薦香燭,整拂神幄,崔朝事無巨細,盡數悉心料理。
似乎人是不需要休息,也不需要停下的。
如此,一夜過去,帝體入梓棺,靈柩停於早已預備好的莊敬殿。
自次日起,天子大喪,文武百僚皆需於喪儀之上晡臨致奠。
**
冬日的清晨來的晚。
外面的天還是漆黑一片,群臣都已經在禮部與太常寺的安排下,有序在莊敬殿外跪靈。
因是天子駕崩,這時候諸臣工誰都不敢惜力,生怕哭的不夠淒慘,來日成為罪名。
故而哭聲震天。
比起外面的各色嚎哭,莊敬殿側殿,天後只是靜靜坐著。
她面前擺著一個瓷瓶,細長的白玉瓶裏,插著許多金黃色的稻穗。
媚娘的手落在玉瓶上。
這是從前占城稻剛育種完畢,李仙師自邊境送了些曬幹的稻穗回來。皇帝為此事大為欣慰,就找了個白玉瓶,將稻穗插了起來。
還與皇後道:“媚娘,以後司農寺每育出一種,朕便往裏插一支新的稻穗。”
“媚娘,你可得把這個玉瓶給朕留好了。”
她留下來了。
其實哪怕是曬幹的稻穗能保持數年不變,但也並非永存之物。經年過去,最初的稻穗早已雕零碎落。這白玉瓶裏的金黃色穗子,其實已經換過數回了。
世事更疊,時光碾過,便是如此。
媚娘撫了撫光滑的玉瓶:她失去的是親人,是丈夫,亦是的友人與同路人,甚至某種程度上,也算是老師。
*
屋內寂靜若無人,但並非無人。
媚娘能感覺到近在咫尺的人。
彼此無需交談亦令人心安。
甚至,因知道接下來這條無法避免的荊棘血路有人同行,天後才會放任自己,在這痛失親人之際,在這朝堂亂局將要撲面而來之際,還能夠獨自安靜地坐上一兩個時辰,以緬懷以靜心以暫歇。
畢竟……
聽著外面震天響的嚎哭聲,媚娘開口了:“這裏面許多人,只怕是被懸而未決的儲位急哭的。”
皇帝直至駕崩,也沒有正式下詔冊立太子,那許多朝臣就在眼巴巴等遺詔宣布新帝了。
在等著新的朝代,出現新的朝堂新的機遇。
這便是政局,多少人畏懼,就有多少人期盼一朝天子一朝臣。
尤其是周王府和殷王府的屬官們,現在緊張的都快要暈過去了——歷朝歷代的經驗告訴他們,潛邸舊臣那就是飛黃騰達的代名詞啊。
都盼著自家親王,是被選中的天子。
天子……
這一刻媚娘與姜沃對視,同時想到了這個詞。
何為天子?
“皇權天授。”媚娘似乎是疑問,又似乎是肯定:“那誰才是那個天。”
是能夠決定皇位歸屬的人。
*
皇帝在貞觀殿前驟然倒下之時,正是日落時分。
夕陽如血。
是夜,媚娘親眼看著梓棺封合,聽著那沈悶落定之音——媚娘忽然清楚地感覺到,那棺中帶走的,不只是半生的許多過往,更是一部分自己。
到這裏了。
留下來的,是與昨日截然不同的人。
此時,再無旁人的殿內,天後擡眼看著眼前陪伴了她大半生的宰相:“我欲為自己更名。”
她不想再用武媚娘這個名字了。
眼前人亦如從前許多年諸多事一般,既理解她的意思,也從來毫無猶豫地支持她:“好。”
天後像是在征求意見,又像是決定:“你與我一並改名,如何?”
依舊是——
“好。”
外面依舊是哭聲震天,還夾雜著有的朝臣為了顯得自己悲痛,而格外刺耳的嚎哭。
但天後置若罔聞,她耳畔只有這個‘好’字,清晰可辨。
燭火映在天後眼中,流光溢彩:“既如此,我來好好想兩個名字。也好來日寫在詔書之上。”
何詔書?
自是皇帝登基之詔。
天後起身,往門外走去,去面對翻天覆地的朝局,去面對註定的風浪。
姜沃亦隨之起身。
她望著天後的側顏——這幾年來,先是太子過世,如今又是皇帝駕崩,天後的面容上,不可避免的,看到一些歲月與歷經世事的痕跡。畢竟,她們都是已過五旬之人。
不過……都來得及!
姜沃想起史冊之上,武皇廢掉中宗李顯,正式臨朝稱制大權在握之時,是六十歲整,而真正登基為帝,卻又是七年過去了,是六十七歲才正式稱帝。
每每想到年歲之事,姜沃都要感慨:好在武皇出廠即為頂配,實在高壽,又身體素質絕佳——
不然多少皇帝,根本活都活不到這個歲數。
然而武皇在這個年紀登基不說,還能夠精力旺盛大權在握政令均由己出,又做了十五年皇帝!
而這一條時間線……
姜沃依舊看著天後的側顏,實不必蹉跎至此!
因她並非孤身一人。天後身邊不只有她,還有更多的人。
走至殿門口,天後停下來,轉過頭來長久凝視姜沃。
見她眼底依然是無改的堅定。
天後原想說與她,你應當明白的,這一步走出去,若是不成……那麽不管你曾經有過什麽樣的功績,做了多少年的宰相,將來史冊之上,可就做不成什麽李唐的淩煙閣功臣了。
推開這扇門,她們的榮辱,不,是生死,都會綁定在一起。
你要與我一並走出去嗎?
天後還沒有問出聲,就見姜沃已經擡手,放在了門上,目光回望她,顯然是等她開口,就推開門扉。
不必開口再問了。
天後頷首:“好,那就按咱們之前定好的三步來走吧。”
*
是的,三步。
稱帝,從來不是一拍腦袋,宣布“朕登基了”,就完了的事情。
越是大膽的戰略,就需要越是小心的戰術。在這件事上,決不能莽。姜沃與媚娘定下的步驟,依舊算是溫水煮青蛙。
姜沃曾經長久地思考過這個問題,更從系統中看了許多史料,包括武皇本人的。
她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。
在之前,她好像弄錯了一個很重要的因果關系——
事情還是要從李培根說起。
史冊之上,李敬業的揚州起兵,雖然沒有給武皇的統治帶來什麽根本性的危機,但因其一舉拿下揚州號稱三十萬大軍聲勢浩大,更因為駱賓王那道出名的檄文,導致這場叛亂實際作用不大,但名聲很大。
後世人,許多不了解這場叛亂的細節,但因武皇本人夠出名,以及駱賓王千古檄文傳世的緣故,倒是多少都聽說過這場叛亂。
姜沃曾經也是不甚了解的人之一。
她從前一直以為,是因為武皇稱帝(或是欲稱帝),李敬業才起兵造反,而後又有很多李唐宗親起兵造反。他們反的是武周一朝。
直到更細致的分析過後,她才發現,不是這樣的。
這些造反,並不是阻攔武皇登基的絆腳石,相反,甚至可以算是武皇登基的助力!
因李敬業是在太後臨朝稱制不久,朝政未穩就起兵造反,且打出旗號,讓太後還政李唐。
並非是在武皇登基以後。
為何?
因最初的時候,所有人還看不清楚,臨朝稱制的太後,到底有多大的權力!
所以,才會有挑釁和試探。
姜沃想起了自己的系統,她的系統會把她掌握的權力量化,然後發給她相應的權力之籌。
但現實中沒有系統和數據。
天後是一直在攝政沒錯,但皇帝一直在,故而天後的權柄永遠是居於次位的。人人都知道天後掌權,宗親們攻訐天後,也會說‘中宮權重,宜稍抑損’。
但是……所謂的‘中宮權重’,到底有多重,其實是個模糊的概念。
甚至連天後自己,都不能夠完全確定。
她握著的權力,她掌握的人,有多少完全屬於她。
但反對的聲音,甚至是造反的亂象,反而就像系統之於姜沃一樣,實實在在稱量出了天後的權柄!
對旁的帝王來說,都是先有‘名正言順之位’,才逐漸掌握權力。就像當年的皇帝,是先登基,再逐漸從長孫太尉手中奪權。
但對武皇來說,她這一生,註定走的就是與所有帝王不同的路。
她是先證明了至高之權,才走上了至高之位。
*
現在,她們將要去一步步驗證,不,是證明,天後的權力,是至高無上的。像是系統裏一個明確的數據。
需要天下人都看到,都明白。
她們所制定的三步,全部都是圍繞著此中心展開。
姜沃推開了門。
如今,她們將要走出第一步了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